查看原文
其他

人生三阶段:感性、道德、宗教

张汝伦 少数派悦读 2022-05-19


人生三阶段
感性、道德、宗教
作者|张汝伦
来源|《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》

祁克果认为生命有三种不同的形式,他本人所用的名词是“阶段”,他把它们称为“感性阶段”、“道德阶段”和“宗教阶段”。他用“阶段”这个名词是为了要强调人可能会生活在一个较低的阶段,然后突然跃升到一个较高的阶段。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同样的阶段。

▍感性阶段

感性阶段指追求感官享乐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。处于这个阶段的人,为肉欲和本能冲动所支配,想方设法追求官能的满足。他们花天酒地,纵情声色,祁克果自己在年轻时也有过这样的生活。在他眼里,根本没有道德和任何约束。为了避免欲望满足后的无聊,他不断追求一个又一个新的欲望,不断改变寻乐方式。

从表面上看,感性的人非常自由,为所欲为,实际上他们却被内在的空虚和无聊所吞噬。他被自己的欲望驱动着寻欢作乐,完全丧失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独特感受。他会有苦恼,却不明白苦恼的根源;他无聊,却不懂得人生真正的含义。

祁克果作为一个过来人,他知道这种生活多么肤浅,这种人不可能对人生有什么深刻的感受。如果一些敏感的人最终发现追求物欲找不到拯救的出路时,他们就会选择另一种人生道路,这使得他们飞越到另一个生活阶段——道德阶段。

▍道德阶段

道德阶段的人,对于人生的意义有清楚的认识。他们知道,追求感官享乐来追求幸福不啻于缘木求鱼。幸福的根源在我们内心。

道德阶段产生悲剧英雄,如苏格拉底的悲剧英雄形象。感性生活不等于恶,而是无所谓善恶。道德生活则有明确的原则,它要求人们为了普遍原则放弃自己。有道德的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善良、正义、节制和仁爱等美德。这些美德不是外在的强加或先验规定,而是出于人们自我选择。这种选择不是在善恶间作选择,而是一种更为根本的选择。这种道德的选择类似于尼采的价值重估。

然而,人并不能时时处处都符合一般的道德要求,当有道德的人意识到他未能满足他承诺的道德义务时,他会有一种罪恶感。解决罪恶感道德无能为力,而牵涉到对上帝的信仰。这时,人们可以选择或者拒绝对上帝的信仰,如果选择对上帝的信仰,就进入人生第三个阶段——宗教阶段。


▍宗教阶段

宗教阶段是人与上帝直面相对的阶段。感性阶段人为物欲所支配,道德阶段人为理性所支配,宗教阶段则为信仰所支配。在这个阶段,人发现自己在趋近上帝时才真正实现了自己。宗教阶段并不是一个轻松的阶段,它甚至要求人做出比道德阶段更大的牺牲。在这个阶段,起作用的不是普遍的道德理性,而是绝对的上帝的意志,它不像道德律一样,它没有普遍性。

也只有这种超理性的宗教信仰,人们才能达到与上帝面对面的阶段,才能成为上帝面前的人。

祁克果的人生三阶段很容易让人想起黑格尔的正反合三段式辩证法,其实不然。人生三阶段是三种生活状态,三种人生的可能性,决非每个人都会经历。相反,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经历感性阶段,只有很少的人达到宗教阶段。三个阶段间没有逻辑关系,不是正反合的关系,它们之间的转换的动力是意志的行动,而不是理性的逻辑,即人的选择。





一个人要想一辈子不经历悲剧,那是不可能的,除非这个人根本就没有生活过。但是如果有一种哲学的素养,有一种超脱的姿态和深邃的睿智,把悲剧看做是人生中的一些必然性插曲,这些插曲有时候还具有几份崇高的色彩,他们会带给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,那么我们就会对人生的悲剧采取一种一笑置之的态度。

——赵林


赵林,国家级教学名师,武汉大学“四大名嘴”之一。他在武汉大学长期开设“西方哲学史”、“西方文化概论”等课程,其中“西方哲学史”课场场爆满,一座难求。他以“西方哲学史”课程为基础整理的《西方哲学史讲演录》在豆瓣获得过千人评价,并且评分高达9.4。许多读者一致认为:“这是国内最适合入门的西哲史书目”,是一本不晦涩、“说人话”的哲学入门佳作。


在《西方哲学史讲演录》一书中,赵林老师回应了四大“哲学”问题:哲学是什么,如何学习哲学,研究哲学史的方法,以及哲学有什么用。本书一路从古希腊讲到黑格尔,通过展现不同哲学家的历史顺序与哲学概念发展之间的关系,揭示了西方哲学思想史的内在逻辑。赵林语言幽默,金句迭出,将“枯燥的”哲学课讲得生动活泼。签名书签数量有限,识别下图二维码,即可抢先收藏。



▍延伸阅读

爱因斯坦:我的世界观

尼采:不能听命于自己者,就要受命于他人

赵林:人生必有悲剧,但哲学让它变得崇高

邓晓芒:我不愿意度过一个虚假的人生

逻辑学家殷海光:人生的意义

有时,人生真不如一句木心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